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05-21浏览次数:831

 苏州市教育学会“十三五”立项课题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课题方案
昆山市花桥中学课题组
二0一六年十一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好中央新的更高要求,推动新时期立德树人工作,首先要回答和解决好“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如何立这样的德、如何树这样的人”这个根本问题。为把新时期立德树人要求落到实处,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而核心素养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大背景被提了出来。关于核心素养,无论在教育研究领域,还是在教育实践领域,乃至整个社会,都已成为非常热门的话题。
为什么要研究核心素养?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国民素质决定国家竞争力,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放眼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新加坡、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纷纷启动相关研究,建构起符合本国或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核心素养体系,作为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的关键一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就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核心素养成为一个统帅各国教育改革的上位概念,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
从我国自身国情看,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些都是上位的、总体的、宏观的要求,在新时期,如何找准着力点,把这些内容和要求落细落小落实,这是当前在理论、政策和实践层面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研究核心素养,作为新形势下立德树人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引领新一轮课程改革,并以此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教师的核心素养,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就是对教师应该具有的核心素养的高度凝练。当然,教师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能力、阅读能力也是必不可缺的。
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在部分教师中还存在着教育观念落后,知识面狭窄、学历偏低、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人文素养低下,职业道德意识谈薄,创新精神和研究开发能力不强等不足。因此,核心素养呼唤专业化的教师!教师专业化成长,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提倡反思,提倡研究。学校既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功。教师在课程改革教育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在职前教育、岗前培训等过程中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只有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研究,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决。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一、核心素养在国外的研究
1.  美国“21世纪素养”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素养要求。(1)学习与创新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2)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3)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和自我指导、社会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的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
2.2010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新加坡学生的“21世纪素养”。其中,核心价值观包括尊重、负责、正直、关爱、坚毅不屈、和谐。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管理、负责任的决策。公民素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包括活跃的社区生活、国家与文化认同、全球意识、跨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包括合理的推理与决策、反思性思维、好奇心与创造力、处理复杂性和模糊性。交流、合作和信息技能,包括开放、信息管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有效地交流。
3.英国模式:核心素养与《国家课程》紧密结合
1.通过立法形式建立以核心素养为重要构成的国家课程2.基于核心素养建立跨年级连续性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英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源起于职业教育,并逐步在整个教育系统推广,最终与课程紧密结合。在课程中,英国并不是简单地将核心能力按照学科进行切分:一方面,各个学科中都有综合能力的体现;另一方面,各门学科还有各自特有的相应的关键能力。随着对各种能力的不断深入认识与理解及实践经验的积累,修订后的《国家课程》对各种能力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区分与界定,为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这是英国《国家课程》长期积累与改进的结果。
二、教师专业发展在国外研究情况
加拿大学者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教师职业成熟水平分为五个阶段:(1)角色确认,(2)角色适应,(3)角色成熟,(4)职业发展“高原”,(5)发挥骨干作用。斯蒂芬和沃尔夫在综合有关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的规律,提出了描述教师成长的生命周期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终身从事教育的教师都要经历几个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即实习教师→新教师→专业化教师→专家型教师→杰出教师→退休教师。并且认为发展最顺利的的教师在5年内可以达到国家教师标准,即成为专家型的教师;如果发展不顺利则会在某一个阶段停滞很长的时间,甚至退出教师队伍。
三、国内研究情况
1.三阶段论
教师在其职业成长过程中要经历三个基本阶段:(1)角色适应阶段;(2)主发展阶段;(3)最佳创造阶段。其中角色适应阶段指青年教师从师范学校毕业分至教育岗位到熟悉教育教学常规,完成角色的转换,一般认为需要三年时间。一位新教师从不成熟到成熟所经历的阶段,总是要或多或少面临各种不同的问题。
3.五阶段论
教师的成长阶段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1)适应期(第1~3年):新入职的教师;(2)稳定期(第4~7年):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锻炼,逐渐适应课堂教学;(3)试验期(第8~23年):大胆进行教改试验;(4)平静和保守期(第23~31年):滋长职业自满情绪,可能失去专业发展的热情;(5)退出教职期(第31~39年):教师职业生涯的终结。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落实途径: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然要求教师具备教育的核心素养。要想真正使核心素养落地,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核心素养为教师指明未来的方向,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学科业务精熟,同时也要时刻关注教育发展的动向,这样才能更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工作。教师眼中必须要有人,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是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转变单纯追求分数的观念,做到课中有人,心中有人。
1、教师做好角色的转变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然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这是核心素养能否落实的关键,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所以角色的转变已成为核心素养下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2、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更新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这一教学中,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3、教师会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特别是以多媒体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促进科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4、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上述狭窄的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本学科视野,需具备与科学相关的基本知识等,还需了解科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基本知识。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国内外有关数据的对比,教育理论著作的学习。
(2)现场研究法。作为主要方法,指在真实、自然的教育环境中综合运用观察、访谈和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以探讨教育教学规律。强调研究过程的动态性与广泛参与的实践性。
  (3)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困惑,体现问题的针对性。
  (4)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具体个体发展个案的过程研究,把握群体成长的历程。
(5)系列培训活动法:引领群体科研推进的重要手段。在不同阶段,需要安排不同内容和水平的培训
(6)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实践中的经验的研究,为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提供借鉴。
研究步骤
  本课题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寻求规律性的东西,力求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以指导今后的实践。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准备阶段(2016.11~2016.12)完成课题方案的制定与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及有关分工;讨论明确子课题内容,起草课题实施计划;初步进行理论资料的收集准备。
  (2)实施阶段(2017.1~2019.1)根据课题计划进行研究,完成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通过举办科研沙龙、专家会诊、教育教学故事会、专家讲座等活动,进行教师群体模式研究探讨,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9.2~2020.10)对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和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系统分析,形成课题总结报告,并将专题论文与案例汇编成集,为成果推广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研究主导,通过先进理念的引领,立足全校的实际,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教师个体的个案分析与研究、教师整体化的分析与研究等途径,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全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本课题属实践性、应用性研究,遵循理论先行、科研引路、注重实践的思想,从实际出发,走“学习¬——实践——研究——行动——反思——实践——发展”的行动研究路线。
(六) 预期研究成果
阶段性成果:《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操作模式》、《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理论探索》、《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集》、《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集》和《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成果展示》等 。
最终成果: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系列论文和课题结题报告等
(七)保障措施
一、课题主持人:王晓芳   叶亚明
二、课题组成员:薛建平 章方辉 丁毅  钱月强   沈薇刚 沈莺莺 陈福照 屈树新 尹仙菊等
三、研究力量:课题中心组成员都是教学、科研、管理一线的骨干,都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他们教学积淀深厚,科研能力出众,管理经验丰富,大都主持或参加过市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科研经历丰富,研究成果丰硕。
四、物质条件
1、参加的学校在硬件建设及软件开发等方面要投入充足的资金,为课题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2、建立健全课题研究的有关制度,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研究的创造性。
五、环境条件
1、领导高度重视,学校的领导对本课题的研究予以高度重视,亲自指导,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2、学校为教师的发展更是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提供优先政策,专项研究经费的足量投入使得本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不存在任何问题,能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六、其他保障条件。
参加本次课题的老师是由昆山市学科带头人、昆册市教学能手等组成,他们有着深厚专业实理论功底和科研与实践厚积,此课题将作为学校 “十三五”期间的主课题,将在未来的五年时间内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工作;在此期间确保所有经费投入,用于收集、购买必需的研究资料,添置、完善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和成果奖励等,保证实验研究工作顺利、高质量地完成。
                                       执笔人:王晓芳  叶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