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如何搞科研
昆山市花桥中学 叶亚明
2017年3月6日
一、如今教育科研存在的的问题:
教育科研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新的未知的教育规律及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当今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存在如下问题:
1、功利主义: 今天中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义造成的,严重违背了教育科研的实质。而是借教育科研工作为学校招来一块“金字招牌”,那些参加科研工作(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大多是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肯定,给一个什么奖,那就万事大吉了。
由于现在许多评定的项目和内容中,都有一条“科研情况”或“课题研究”情况。你想评职,没有参加课题研究,不行!你要获得诸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称号,对不起,未参加课题研究,不行!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的确太多、太普遍了,“功利主义”能不大行其道吗?
2、两头热,中间冷:功利主义必然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两头热,中间冷”。这里所说的“两头热,中间冷”主要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方面,大家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是比较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应为大家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说穿了,也就是一个“功利主义”在作怪。
3、泡沫成果多: 功利主义、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在不少的科研项目中,老师为课题的名称的确化了不少心思,以取悦于领导,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却并不看重。更为甚者,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累起来的课题成果,不要说推广运用,就连本校教师甚至高课题研究的老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谁敢拿教学质量开玩笑呢?
我们一定要强调教育科研的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并强调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功能,淡化名利,弘扬科学精神。
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几点意见:
1、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需要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关系,多做实事,少空谈,不为名利。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也才能起到指导教学的目的。
2、切合实际,做小做实
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作为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是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为开展课题研究而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所谓“小”,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工作,研究一个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决不能贪多误得。所谓“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做踏踏实实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为名、不为利。
3、来源实践,指导实践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不少的教育科研工作都存在功利主义色彩,假大空现象很突出,教育科研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脱离实际的,不仅没有起到教育科研工作的作用,相反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极其不好的影响。因此,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内容必须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所形成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这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当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种“问题”或感到某种困惑时,并想方设法加以克服,给合平时教学不断地去探讨、去解决,从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这样教师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 ”的校本教研之路。
(一)、把“问题”当作“课题”
搞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只有当教师比较仔细地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平时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成研究“课题”。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搞教科研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不知道从何下手,找不到合适的研究课题。实际上,小学教师要研究的课题俯拾即是。小学教师搞教科研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要落实到为教学服务这个根本上,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应该是要研究的课题。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性问题。就是明显存在,需要我们直接面对,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好不好?数学教材的主题图怎样呈现等等。二是探索性问题。就是将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所遇到的问题,如分层分类教学应该怎样操作,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等。三是反思性问题。这是具有“问题意识”的教师,为改进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和反思,发现的问题,如“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应如何调整?”等等。因此,有效的教科研所研究的“课题”的产生过程是:教师在平常教学中经常遇到困惑与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转化为课题。
(二)、把“教学”当作“研究”
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张皮”。其实,教学活动就是在不断地探究、修改与完善的过程,已经伴随着科研的性质。有效的教学不是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而是教师自觉学习新的教学经验和理论,充满激情的创造性探索活动。同时,还必须适当开展一定规范的教育科研,提升我们教育科研的水平。
(三)、把 “成长”当作 “成果”
在研究结束后,教师们将按计划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提炼经验。把自己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体验、感悟写出来与同伴交流;把教学过程成功的案例记录下来,并用新理论加以剖析与同事共享;把教学过程经验总结出来,教学成果撰写成论文形式呈现出来与同行们共同切磋交流,从而不断从实验过程中总结出经验,并用它去指导平时教学实践,以提升自己业务水平。还要不断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能正确地认识自己,通过反思客观地评价自己,进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性。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地提高,让课堂中的成功或失败等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也就是使经验得以提升,失误得以避免,那么实现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勤写教学反思。写教学反思既可以防止教育机智、教学感受的流失,教学中的“缺陷”与“遗憾”的忘记,也可以为我们今后的经验总结,进行行动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促使教师有效进行自评、自查、自省、自改、达到自主提高的目的。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不断地主动学习最新教育研究成果,积极进行思考和创新,认真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教学策略,由此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为此,我们认为,小学教育科研的最大成果应该是教师的成长和提高,这也是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二、教育科研的过程
教育科研的过程大体包括:
(一)、发现问题。问题有大有小,不可胜数。因此,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就是科研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选择什么问题不仅可以看出研究者的水平,也决定这项研究的价值如何。
(二)、了解情况。有了问题之后,还要对问题作深入了解,了解来龙去脉,了解它在多方面的联系。为了取得事实材料,可以直接接触事物,也可以间接了解。了解得越全面,越周详,取得的材料就越丰富。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了。
(三)、深入思考。即脑力加工,对占有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脑力加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比较、归类与类推。②归纳与演绎。③分析与综合,④抽象与概括。。⑤想象与假设。在实际科学思维过程中,往往是将上两种、三种形式结合在一起或交替运用的。
(四)、实践验证。实践验证可以采取许多途径。如重复前一段的研究,即仍用观察调查等研究方法而变更研究对象,看是否取得同样结果。也可把形成的初步理论应用于其它同类事物,再观察或测定其效果。比较精确的办法是按严密的程序组织实验,来测定某一假说、设想或初步理论的实际效果。
三、具体做法
1、多思、多谈、多写、多谈
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搞教育科研?我的经验是:多思、多读、多写、多谈。
一、 反思贯穿教育始终
多年来,我始终信守的一条“教育经”是:反思加经验。备课之前,我不看教师用书,备完后再细读教师用书,教完后反思课堂教学,找出遗憾和不足。每天工作之余我都进行教学反思,反思有时是课堂内的,有些是课堂外的。反思课堂设计是否合理;反思学生学习热情能否得到激发;反思教学思路是否清晰;反思课前所琢磨的学生是否透彻;反思学生个性是否得到张扬;反思学生思想工作做得是否深入。
每天将所思和所悟写入我的随笔日记,书写教育随笔反思成了一种职业习惯,随着随笔反思日记的日积月累,教育教学水平出现大幅的提高,课堂教学处理得日趋完善,思想工作也做到了学生的心里。
把问题当作课题,只要我们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的平凡的工作,就会感到,富有价值的课题是源源不断的……,对一线教师来说,这就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就在我们身边,关键是为师者应善于思索。
二、理论的提升
多读书。从书中学习,这也是我的教学习惯:不读,不教。为了某一个知识点,要翻阅有关的资料,以便于灵活机智地处理课堂上可能的新问题。
读书可以学到别人经验,灵活应用到实际教学。多数教师无法零距离接触教育名师,那么只能通过读书与著名教育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并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是走进教育科研的捷径。” 在我看来,多读书是教师源源不断地为“思维运作”添加原料。读书应读透,正如朱熹所言:为学之道,莫过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三、让教育随笔成为一种职业习惯
聪明脑子总比不上烂笔头。从开始的记写教育故事、片段、反思、改进,到后来的教育经验论文的撰写,坚信:只有教师发展了,教的学生才能有进步。
四、在对话中成长
多谈的人思维敏捷,多谈可增长知识。我在教学实际中注重多谈。多谈包括与教师多谈、与学生多谈。
作为教师,职业决定了教师应该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不断充电。而同事之间的交流切磋,集体备课,能发扬群体优势,更可以将自己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改进,达到教学互补的目的。同科教师之间交流过程是教师学习应用过程,更是教师反省提高的过程。
与生多谈。我认为与生多谈好处很多,可以真正走进学生的头脑,与学生思维同步。能关注个性发展。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3、理论与实践研究结合
4、以教育叙事研究为主
5、搞合作研究、创意研究、课题研究
一块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说实在的,现代教师的素质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真正懂信息技术,并能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的少之又少。在这方面如果有所精通的话,这方面的教育科研还是有着极大前途的。目前,人们一提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想到就是上做一个课件,上多媒体课,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我们需要从科学的角度来思量,主要是要加强学习。另外,这里我们不妨积极探索一下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除了课堂教学实践,大家也可以从建设专题学习网站这个角度入手,例如我们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校本课程等,都可以制作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支撑平台,让师生在基于资源共享的条件下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也为更多的教师开始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当然也要及时总结经验,这样一篇篇的论文就会“层出不穷”了,所以搞科研发有一种“没事找事”的心态,东北话就是要学会“整”。
一块是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 它是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故事的描述与分析,揭示出内隐于这些事件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以及意义价值。再讲得明白一点,就是记叙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故事。朱永新教授于2002年6月26日“教育在线”网站发表了《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明确投保条件:“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皆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 篇千字文(计360万字)来本公司。”理赔办法也写得一清二楚:“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即现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 它有两个明显的特征:(1)它是是一种事实性、情境性、过程性的研究,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 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2)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叙事研究的根本特征在于反思。教师在叙事中反思, 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 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叙事研究就会毫无意义。
(2)找论据。教育科研是一件花功夫和时间的事情。现在教师最为关心的是职称,职称与工资、奖金、福利等是挂钩的,而评职称,教育科研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就出现了“江湖”中的怪事情。教育科研是一件严谨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教育负责。教育科研的主题选定后,就可以进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构思过程了。
理论研究。我们普通教师老是觉得教育教学理论是高深莫测,是专家学者教授的最爱,所以平时也很少阅读相关书籍。实际上教育教学理论并不是教条,也不是虚无飘渺的,我们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都在无时无刻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着这些理论,只不过我们从不去研究。这里不妨在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后,重新拿起教育理论书籍,从书中找到自己教育教学的验证理论,并拓展后重新运用到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运用到论文写作中,也势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搞教育科研时,一定注意把自己的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理论相结合,提高论文的层次和水平。
实践研究。搞教育科研绝不是“闭门造车”。不是理论的堆砌,也不是事例的堆砌。需要且个实证研究的过程。往往有一些文章缺乏理论指导,论文中又不加取舍地堆砌材料,使文章就失去了其指导意义。实际上,在选定主题后,我们就是要有一个开展实践研究的过程。如果你想写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的相关论文,你就应该亲自实践,才能对其教学设计、课型设计、内容选择、网络课件制作等有一个宏观的了解,才能动笔。我们写论文,千万不要想当然,要重视行动研究。搞行动研究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学校的校情,结合新课改的趋向等,这样才能使实践更有效果,更能出成果。
(3)找市场。搞教育科研不是“孤芳自赏”的,是需要得到别人的承认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确立你的教育科研成果的展示形式问题。这几年我投稿和评奖过很多,可能个人信息也不是什么秘密了,因而时常收到各种各样的论文评比和评奖的通知,绝大多数都是骗人的。所以,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断增强辨别能力。在这里,我觉得这样一些“市场”我们可以关注一下,一是积极各类教育行政和教育研究机构举办的各类评比,在本行业中是最有效力的,可以积极参加。二是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这些报刊杂志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教辅类报纸和其他一些电教类和教育教学类的期刊。
(1)搞合作研究。合作双赢,这是市场经济下的重要规律。我们在搞教育科研过程中,如果自感自身力量不足,可以找人合作,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双赢目标。
(2)搞创意研究。在搞教育科研过程中,创意很重要。最主要的是文章的选题一定要有新意。在论文中具体表现在:(1)文章的标题要有新意,让人看到题目就有一种想看的欲望。如《政治课“豹尾”艺术初探》、《对症下“乐”》。(2)文章的内容要逻辑有序,层次清晰,错落有致。 (3)文章结尾要“画龙点睛”,总结概述前面内容,让读者再次回味文章中的意境和思想。
(3)搞课题研究。一般来讲,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比普通成果更容易发表或获奖。
教育科研贵在得法,贵在坚持。不能为评职称而搞科研,更不能为名利而搞学术腐败,教育科研是一个严谨性、科学性很强的研究过程,在这条路上要走出自己的一条道路来,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几点建议:
首先,要有很好的基本功,要读点书,并且读懂、读透,
第二,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人云亦云,那样将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在看别人的东西的时候,我们总是要先认同再接受。这个认同过程是非常艰辛的,我们会从中发现很多问题,这正是创新的开始。
第三,科研态度要端正,这是非常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捏造数据,不要只冲着发表文章的目的去搞科研,那样一辈子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成绩。不要轻言放弃,不肯做艰苦的努力。”
第四,不要太浮躁,老老实实的做学问。博士、硕士仍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功名利禄的东西最好先放在一边。我们还年轻,不要考虑那么多,先把手边的事情做好。老天爷是公平的,要想取得让别人羡慕的成绩,自己就要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煎熬。
我一直勉励自己,要多读书,多思考,干好本职工作,不要凑文章
昆山市花桥中学 叶亚明
2017年3月6日
一、如今教育科研存在的的问题:
教育科研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新的未知的教育规律及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当今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存在如下问题:
1、功利主义: 今天中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义造成的,严重违背了教育科研的实质。而是借教育科研工作为学校招来一块“金字招牌”,那些参加科研工作(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大多是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肯定,给一个什么奖,那就万事大吉了。
由于现在许多评定的项目和内容中,都有一条“科研情况”或“课题研究”情况。你想评职,没有参加课题研究,不行!你要获得诸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称号,对不起,未参加课题研究,不行!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的确太多、太普遍了,“功利主义”能不大行其道吗?
2、两头热,中间冷:功利主义必然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两头热,中间冷”。这里所说的“两头热,中间冷”主要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方面,大家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是比较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应为大家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说穿了,也就是一个“功利主义”在作怪。
3、泡沫成果多: 功利主义、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在不少的科研项目中,老师为课题的名称的确化了不少心思,以取悦于领导,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却并不看重。更为甚者,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累起来的课题成果,不要说推广运用,就连本校教师甚至高课题研究的老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谁敢拿教学质量开玩笑呢?
我们一定要强调教育科研的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并强调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功能,淡化名利,弘扬科学精神。
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几点意见:
1、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需要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关系,多做实事,少空谈,不为名利。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也才能起到指导教学的目的。
2、切合实际,做小做实
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作为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是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为开展课题研究而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所谓“小”,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工作,研究一个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决不能贪多误得。所谓“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做踏踏实实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为名、不为利。
3、来源实践,指导实践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不少的教育科研工作都存在功利主义色彩,假大空现象很突出,教育科研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脱离实际的,不仅没有起到教育科研工作的作用,相反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极其不好的影响。因此,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内容必须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所形成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这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当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种“问题”或感到某种困惑时,并想方设法加以克服,给合平时教学不断地去探讨、去解决,从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这样教师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 ”的校本教研之路。
(一)、把“问题”当作“课题”
搞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只有当教师比较仔细地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平时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成研究“课题”。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搞教科研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不知道从何下手,找不到合适的研究课题。实际上,小学教师要研究的课题俯拾即是。小学教师搞教科研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要落实到为教学服务这个根本上,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应该是要研究的课题。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性问题。就是明显存在,需要我们直接面对,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好不好?数学教材的主题图怎样呈现等等。二是探索性问题。就是将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所遇到的问题,如分层分类教学应该怎样操作,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等。三是反思性问题。这是具有“问题意识”的教师,为改进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和反思,发现的问题,如“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应如何调整?”等等。因此,有效的教科研所研究的“课题”的产生过程是:教师在平常教学中经常遇到困惑与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转化为课题。
(二)、把“教学”当作“研究”
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张皮”。其实,教学活动就是在不断地探究、修改与完善的过程,已经伴随着科研的性质。有效的教学不是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而是教师自觉学习新的教学经验和理论,充满激情的创造性探索活动。同时,还必须适当开展一定规范的教育科研,提升我们教育科研的水平。
(三)、把 “成长”当作 “成果”
在研究结束后,教师们将按计划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提炼经验。把自己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体验、感悟写出来与同伴交流;把教学过程成功的案例记录下来,并用新理论加以剖析与同事共享;把教学过程经验总结出来,教学成果撰写成论文形式呈现出来与同行们共同切磋交流,从而不断从实验过程中总结出经验,并用它去指导平时教学实践,以提升自己业务水平。还要不断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能正确地认识自己,通过反思客观地评价自己,进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性。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地提高,让课堂中的成功或失败等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也就是使经验得以提升,失误得以避免,那么实现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勤写教学反思。写教学反思既可以防止教育机智、教学感受的流失,教学中的“缺陷”与“遗憾”的忘记,也可以为我们今后的经验总结,进行行动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促使教师有效进行自评、自查、自省、自改、达到自主提高的目的。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不断地主动学习最新教育研究成果,积极进行思考和创新,认真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教学策略,由此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为此,我们认为,小学教育科研的最大成果应该是教师的成长和提高,这也是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二、教育科研的过程
教育科研的过程大体包括:
(一)、发现问题。问题有大有小,不可胜数。因此,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就是科研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选择什么问题不仅可以看出研究者的水平,也决定这项研究的价值如何。
(二)、了解情况。有了问题之后,还要对问题作深入了解,了解来龙去脉,了解它在多方面的联系。为了取得事实材料,可以直接接触事物,也可以间接了解。了解得越全面,越周详,取得的材料就越丰富。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了。
(三)、深入思考。即脑力加工,对占有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脑力加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比较、归类与类推。②归纳与演绎。③分析与综合,④抽象与概括。。⑤想象与假设。在实际科学思维过程中,往往是将上两种、三种形式结合在一起或交替运用的。
(四)、实践验证。实践验证可以采取许多途径。如重复前一段的研究,即仍用观察调查等研究方法而变更研究对象,看是否取得同样结果。也可把形成的初步理论应用于其它同类事物,再观察或测定其效果。比较精确的办法是按严密的程序组织实验,来测定某一假说、设想或初步理论的实际效果。
三、具体做法
1、多思、多谈、多写、多谈
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搞教育科研?我的经验是:多思、多读、多写、多谈。
一、 反思贯穿教育始终
多年来,我始终信守的一条“教育经”是:反思加经验。备课之前,我不看教师用书,备完后再细读教师用书,教完后反思课堂教学,找出遗憾和不足。每天工作之余我都进行教学反思,反思有时是课堂内的,有些是课堂外的。反思课堂设计是否合理;反思学生学习热情能否得到激发;反思教学思路是否清晰;反思课前所琢磨的学生是否透彻;反思学生个性是否得到张扬;反思学生思想工作做得是否深入。
每天将所思和所悟写入我的随笔日记,书写教育随笔反思成了一种职业习惯,随着随笔反思日记的日积月累,教育教学水平出现大幅的提高,课堂教学处理得日趋完善,思想工作也做到了学生的心里。
把问题当作课题,只要我们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的平凡的工作,就会感到,富有价值的课题是源源不断的……,对一线教师来说,这就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就在我们身边,关键是为师者应善于思索。
二、理论的提升
多读书。从书中学习,这也是我的教学习惯:不读,不教。为了某一个知识点,要翻阅有关的资料,以便于灵活机智地处理课堂上可能的新问题。
读书可以学到别人经验,灵活应用到实际教学。多数教师无法零距离接触教育名师,那么只能通过读书与著名教育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并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是走进教育科研的捷径。” 在我看来,多读书是教师源源不断地为“思维运作”添加原料。读书应读透,正如朱熹所言:为学之道,莫过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三、让教育随笔成为一种职业习惯
聪明脑子总比不上烂笔头。从开始的记写教育故事、片段、反思、改进,到后来的教育经验论文的撰写,坚信:只有教师发展了,教的学生才能有进步。
四、在对话中成长
多谈的人思维敏捷,多谈可增长知识。我在教学实际中注重多谈。多谈包括与教师多谈、与学生多谈。
作为教师,职业决定了教师应该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不断充电。而同事之间的交流切磋,集体备课,能发扬群体优势,更可以将自己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改进,达到教学互补的目的。同科教师之间交流过程是教师学习应用过程,更是教师反省提高的过程。
与生多谈。我认为与生多谈好处很多,可以真正走进学生的头脑,与学生思维同步。能关注个性发展。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3、理论与实践研究结合
4、以教育叙事研究为主
5、搞合作研究、创意研究、课题研究
一块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说实在的,现代教师的素质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真正懂信息技术,并能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的少之又少。在这方面如果有所精通的话,这方面的教育科研还是有着极大前途的。目前,人们一提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想到就是上做一个课件,上多媒体课,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我们需要从科学的角度来思量,主要是要加强学习。另外,这里我们不妨积极探索一下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除了课堂教学实践,大家也可以从建设专题学习网站这个角度入手,例如我们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校本课程等,都可以制作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支撑平台,让师生在基于资源共享的条件下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也为更多的教师开始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当然也要及时总结经验,这样一篇篇的论文就会“层出不穷”了,所以搞科研发有一种“没事找事”的心态,东北话就是要学会“整”。
一块是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 它是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故事的描述与分析,揭示出内隐于这些事件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以及意义价值。再讲得明白一点,就是记叙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故事。朱永新教授于2002年6月26日“教育在线”网站发表了《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明确投保条件:“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皆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 篇千字文(计360万字)来本公司。”理赔办法也写得一清二楚:“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即现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 它有两个明显的特征:(1)它是是一种事实性、情境性、过程性的研究,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 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2)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叙事研究的根本特征在于反思。教师在叙事中反思, 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 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叙事研究就会毫无意义。
(2)找论据。教育科研是一件花功夫和时间的事情。现在教师最为关心的是职称,职称与工资、奖金、福利等是挂钩的,而评职称,教育科研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就出现了“江湖”中的怪事情。教育科研是一件严谨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教育负责。教育科研的主题选定后,就可以进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构思过程了。
理论研究。我们普通教师老是觉得教育教学理论是高深莫测,是专家学者教授的最爱,所以平时也很少阅读相关书籍。实际上教育教学理论并不是教条,也不是虚无飘渺的,我们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都在无时无刻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着这些理论,只不过我们从不去研究。这里不妨在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后,重新拿起教育理论书籍,从书中找到自己教育教学的验证理论,并拓展后重新运用到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运用到论文写作中,也势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搞教育科研时,一定注意把自己的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理论相结合,提高论文的层次和水平。
实践研究。搞教育科研绝不是“闭门造车”。不是理论的堆砌,也不是事例的堆砌。需要且个实证研究的过程。往往有一些文章缺乏理论指导,论文中又不加取舍地堆砌材料,使文章就失去了其指导意义。实际上,在选定主题后,我们就是要有一个开展实践研究的过程。如果你想写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的相关论文,你就应该亲自实践,才能对其教学设计、课型设计、内容选择、网络课件制作等有一个宏观的了解,才能动笔。我们写论文,千万不要想当然,要重视行动研究。搞行动研究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学校的校情,结合新课改的趋向等,这样才能使实践更有效果,更能出成果。
(3)找市场。搞教育科研不是“孤芳自赏”的,是需要得到别人的承认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确立你的教育科研成果的展示形式问题。这几年我投稿和评奖过很多,可能个人信息也不是什么秘密了,因而时常收到各种各样的论文评比和评奖的通知,绝大多数都是骗人的。所以,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断增强辨别能力。在这里,我觉得这样一些“市场”我们可以关注一下,一是积极各类教育行政和教育研究机构举办的各类评比,在本行业中是最有效力的,可以积极参加。二是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这些报刊杂志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教辅类报纸和其他一些电教类和教育教学类的期刊。
(1)搞合作研究。合作双赢,这是市场经济下的重要规律。我们在搞教育科研过程中,如果自感自身力量不足,可以找人合作,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双赢目标。
(2)搞创意研究。在搞教育科研过程中,创意很重要。最主要的是文章的选题一定要有新意。在论文中具体表现在:(1)文章的标题要有新意,让人看到题目就有一种想看的欲望。如《政治课“豹尾”艺术初探》、《对症下“乐”》。(2)文章的内容要逻辑有序,层次清晰,错落有致。 (3)文章结尾要“画龙点睛”,总结概述前面内容,让读者再次回味文章中的意境和思想。
(3)搞课题研究。一般来讲,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比普通成果更容易发表或获奖。
教育科研贵在得法,贵在坚持。不能为评职称而搞科研,更不能为名利而搞学术腐败,教育科研是一个严谨性、科学性很强的研究过程,在这条路上要走出自己的一条道路来,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几点建议:
首先,要有很好的基本功,要读点书,并且读懂、读透,
第二,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人云亦云,那样将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在看别人的东西的时候,我们总是要先认同再接受。这个认同过程是非常艰辛的,我们会从中发现很多问题,这正是创新的开始。
第三,科研态度要端正,这是非常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捏造数据,不要只冲着发表文章的目的去搞科研,那样一辈子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成绩。不要轻言放弃,不肯做艰苦的努力。”
第四,不要太浮躁,老老实实的做学问。博士、硕士仍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功名利禄的东西最好先放在一边。我们还年轻,不要考虑那么多,先把手边的事情做好。老天爷是公平的,要想取得让别人羡慕的成绩,自己就要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煎熬。
我一直勉励自己,要多读书,多思考,干好本职工作,不要凑文章